首 页红土地论坛红色文化基因库特别策划老区视角乡村新貌红色记忆红色旅游老促会新故事期 刊

红色庆元山的烽火岁月

2021-05-08 20:27:00 来源:《红土地》杂志2021年第05期


在福建省浦城县的东北部,群山连绵,巉岩耸立。绿水青山间,矗立着一座雄伟的两层建筑,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上空迎风飘扬,“不忘初心,牢记史命”八个大字特别醒目。它,就是福建省庆元山革命历史博物馆。

庆元山是浦城东北山区的概称,包括浦城管厝、忠信、富岭三个乡镇和毗邻的浙江龙泉、遂昌、江山等边界山区。这一带山高林密,地势复杂险要,方圆650多平方公里,纵横闽、浙两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央苏区辖区。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稳固的基层组织,并带领人民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红军名将粟裕和他的战友们在这一带留下了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和战斗足迹。

庆元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就生动记录着这方红土地曾经的烽火岁月。

1933年,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影响,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进行长征。蒋介石则调集十几万国民党军队大举围攻闽北根据地。在这生死存亡关头,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进入浙西南,转战浦东北,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殊死斗争。浙西南(包括庆元山)地区党组织得以恢复、建立,革命力量迅速凝聚起来,建立起纵横闽浙边界数百公里的游击根据地。

这段斗争历史在浦城乃至浙西南革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段历史有两个最大的闪光点,一是粟裕两度挥师入浦作战,领导创建庆元山根据地;二是庆元山地区党的基层组织经历血与火的考验,不屈不挠,一直带领革命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始终红旗不倒,直至革命胜利。

1934年9月4日凌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庆元村东坑桥、灯盏坪一带,粟裕时为参谋长。红军进入村庄,纪律严明,爱护百姓财物,不进民舍休息。下午国民党49师部队尾随红军也追击到东坑桥,他们沿途骄横暴虐,打家劫舍,抓夫挑担,两军过境鲜明对比,使村民对红军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奠定了后来红军挺进师开创庆元山革命根据地的民心基础。

1934年9月5日,红军离开管厝党溪,向忠信出发,在忠信打了一仗,消灭“白军”一个连,然后经仙阳到达古楼,在古楼休整3天。为做好后续工作,以五十五团四连和六连组成加强营。后来该加强营改编为红军闽北独立师第三团,简称红三团。红三团帮助浦东北党组织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宣传共产党主张,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消灭保甲制度”,打倒蒋介石卖国贼等口号。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9月挺进庆元,后一路转战,在安徽谭家桥境内遭国民党重兵堵截,军团长寻淮洲在战斗中牺牲,政委乐少华负伤。1935年1月中旬,由方志敏率领先遣队向闽浙赣根据地转移时,遭遇敌人伏击,部队被截为两段。先头部队800余人在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突围,成功进入闽浙赣苏区。

1935年2月,中革军委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任命粟裕为师长,刘英为政治委员。挺进师的主要任务是,进入浙江境内开展游击战争,打通闽东北的联系,创建根据地,以积极的军事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从战略上配合中央主力红军。

1935年3月下旬,粟裕率挺进师到达浦城仙阳,然后前往忠信,进入龙泉境内,在溪头打了入浙的第一个胜仗,拉开了创建游击根据地的序幕。此后,挺进师在庆元山地区打了大大小小几十仗。期间挺进师召开政治委员会会议,做出两项决定,一是建立中共浙西南特委,二是兵分两路,在浙西南、庆元山全面展开创建游击根据地。

在庆元山活动的挺进师第二纵队频频出击,狠狠打击国民党保安团和反动地主武装,在毛洋等地建立农民武装和党的基层组织。

粟裕率挺进师狠狠打击了闽浙边界地区国民党反动势力,广泛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领导农民分田分地,号召青年参军参战,挺进师力量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国民党当局十分恐慌,蒋介石调集十几万主力部队,先后两次对根据地进行“围剿”。敌人每到一处就构筑碉堡,层层建立封锁网,捕杀红军和革命群众。       

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阻断不了人民群众与红军的肉血联系,庆元山军民患难与共,同仇敌忾的慷慨悲歌,惊天地,泣鬼神。

毛洋党支部女交通员叶珍珠,把拣到的敌人子弹送给红军,被敌人抓捕后,受尽严刑拷打,不吐真情,被敌人残暴割下头颅示众,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也被残害至死。

五里排党支部党员叶天炼,全家吃粗粮野菜,省下粮食支援红军。他掩护龙遂县委书记曾友席等20多位红军指战员在深山隐蔽1个多月,还在家里秘密收留红军伤员,精心呵护,直至他们伤愈归队。

南长湾,地处庆元与浙江龙泉交界,粟裕在这里亲自指挥过一场战,史称“南长湾大捷”。1936年5月,坚持在庆元山的红军挺进师二纵队与闽北红三纵队胜利会合,根据敌情,粟裕亲率部队在南长湾伏击来犯之敌。激战半小时,将敌人打得屁滚尿流,击毙20多人,俘虏80余人,缴获枪支90多支。

在第一次反“围剿”期间,红军挺进师主力部队撤出浙西南,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于1935年10月在福建寿宁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刘英任书记,粟裕任组织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长。

1936年6月,粟裕挥师回庆元山,很快又控制了大片乡村。这时浙西南特委在浦城毛洋宣布成立中共龙(泉)遂(昌)县委,不久又恢复中共龙(泉)浦(城)县委,由宣恩金同志任龙浦县委书记,下设大北区、小北区两个区。

1936年7月,龙遂县委书记兼浦北区委书记曾友席,负责庆元山党组织恢复、发展工作,通过教育和培养考察,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1937年底,庆元山地区共建立党支部11个,有党员100多人。其中浦北区委发展建立党支部7个,有50多位党员。这批党员和干部积极为党工作,为红军办事,很快成为革命骨干力量。

1936年9月,浙西南特委决定成立中共江(山)浦(城)县委。县委领导人以收购山货为掩护,出入庆元山,广泛与村民接触,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和革命道理,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和党小组。由于有良好群众基础,江浦县委机关始终未被暴露。  

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使庆元山革命斗争更加活跃,根据地更加巩固,东坑桥成为闽北苏区干部出入闽浙或物资输送的重要通道。      

 1939年成立的东坑桥女支部,是浦城革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党员支部。支部书记为范陈秀,9名女党员。在血雨腥风的对敌斗争中,女支部没有一名党员背叛革命和脱离党组织。范陈秀家被敌人烧毁,丈夫为革命惨死狱中,她也从未动摇革命信念;女党员叶起莲为掩护红军,年仅20岁就死在敌人的屠刀下,丈夫和儿子也遭到敌人残害致死。  

红军挺进师在庆元山地区,将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与根据地创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战胜十几万国民党军队两次反“围剿”,终于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任务。1938年,红军挺进师主力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留下张麒麟等一批骨干就地坚持革命斗争,直到解放战争胜利。  

红军挺进师主力开赴抗日前线后,国民党顽固派势力卷土而来。1941年1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在建阳成立“闽浙赣三省边区绥靖指挥部”,并设立龙泉、遂昌、浦城、庆元四县联合清乡办事处。庆元山地区被列为“剿共清乡”的重点。    

为了应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中共党组织根据敌强我寡的实际,转变斗争策略,组织群众上山隐蔽。武工队则伺机出击,打击地方反动势力,分散牵制敌人。

 1942年1月,中共龙浦区委从富岭双坑转移到双门井,2月,闽浙边委机关人员也转移到双门井。当地群众纷纷担负起放哨、传递情报、送粮送菜等任务,使边委机关和武工队几十号人马在山上得到较长时间的休整和训练。

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指挥顽军“清剿”,中队长肖公健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反共急先锋和刽子手,他带领反动武装重点清剿庆元山,仅东坑桥等村就被他烧毁房屋100多间,多名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被捕或枪杀。

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没有在敌人淫威面前屈服,转入地下的革命斗争依然继续。1942年3月,中共浙西南特委书记兼江浦县委书记张麒麟同志为掩护战友牺牲;1944年初夏,龙浦区委书记傅家立同志也不幸遇难。在这危急关头,党组织决定建立中共闽浙边临时委员会,由宣恩金任负责人,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担负起领导闽浙边革命斗争的重担。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7军51师越过仙霞关,5月12日晚抵达浦城城郊。5月13日凌晨,在浦城各地下党组织、游击队和城工部的有力配合下,解放军兵不血刃地解放了浦城县城。从此,庆元山也开始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红色庆元山是浦城革命历史的一面光辉旗帜,书写着革命先辈们的崇高信仰、热血追求和无私奉献,启迪着人们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红色庆元山的烽火岁月

福建省庆元山革命历史博物馆  柳志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