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其中武夷山有7处:武夷山赤石、大安红色旅游景区,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坑口革命遗址,武夷山市上梅暴动、闽北红军中医院及岚谷革命旧址。闽北红军中医院旧址位于武夷山市洋庄乡小浆村张山头自然村。
武夷山张山头村一景。(张珍秀/摄)
张山头曾经是一个平静的小山村,但当闽北红军中医院被关注,当缺子凹上那弥漫过战火硝烟的战壕不再被丛林掩映,当战壕附近的无名红军墓群被发现时,张山头已不再平静。
闽北红军中医院
张山头距离武夷山市区25公里。现有农村居民26户,126人,长期在该村守护这片红土地的居民有10余人。闽北红军中医院旧址坐落在张山头东北侧,南北盆地直径500余米,海拔大约760米。
张山头闽北红军中医院是武夷山革命史中,有记录的最早的红军医院,第二次上梅暴动后建立,1931年4月达到了一定规模和救治能力。1931年4月,方志敏以代政委的身份第一次率领红十军入闽作战时,他的伤病员就留在张山头红军医院救治、养伤。在童慧真的回忆录《闽北苏区妇女斗争片段回忆》中讲到:赤石一仗的几百个伤员全部由坑口区八百多个妇女轮班抬送和照顾,二天之内把几百名伤员转送到三十五里路外的张山头红军医院去治疗。沿途村上的妇女则送上茶点慰问伤员……方志敏的夫人缪敏在《红十军第一次进军闽北散记》中写到:“方政委是一贯关心同志的,特别是对伤病员更为关心。在打赤石街时,许多同志受了伤,方政委都亲自到他们身边去慰问,并告诉他们说,他们的宝贵鲜血是为苏维埃政权流的,上级会尽最大力量替他们医好。伤员们很为感激。当红十军决定回赣东北时,准备把伤员留下,于是方政委又随带公款和两挺花机关枪,前往医院慰问。当时我军的红色医院设在崇安张山头村,这是一座高山,周围是密密的树林,只有几十户人家,风景幽美,十分安静,是个疗养的好环境……方政委留了一个特务营在这里保护医院……”
在张山头村,武夷山党史部门几乎在每座古民居的门口都挂上牌子。1931年秋,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学习中央苏区红军医疗卫生事业的经验,着眼于闽北革命战争需求,为使红军医疗卫生机构更好地为革命战争服务,在张山头红色医院原医疗设施基础上,将其改建为闽北红军中医院。医院内设办公区、门诊、住院部、西药房、中草药房、中草药房保卫部等部门。医院人员设院长、政委、医务主任、医生、中草药医、看护长。所以每栋房子都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闽北红军中医院主要任务是为军队服务,但同时也为苏区的工农群众服务。医院的药物器械有从战争中获得的,有从白区购买的,有就地取材的。当时苏区最奇缺的物品是西药,群众生病主要服中草药。崇安苏区军民在红军中医院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学会了许多使用中草药治伤、治病的方法,还采集大量的中草药支援红军医院。
医院的服务人员和医疗担架队由崇安苏区的工农群众承担。期间,妇女们还组织义务洗衣队,到医院帮助伤病员洗衣服。当年的张山头是一个拥有500多人口的大村,伤病员的衣被等都是村里的妇女们洗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闽北红军游击队进入3年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闽北红军中医院一直留在崇安(现武夷山)老根据地:中医院由张山头转移到大安上东坑的森林里,坚持治伤治病。后从大安的上东坑转移到西际地源方向的双溪口和龙东门之间的大山里。几个月后,因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医院跟随闽北分区司令部、兵工厂由西际迁到崇安岚谷北面的铜钵山中。
1936年冬,闽北战局又起了新变化,中医院已无力接收伤病员。为了使这个医院能保存下来,实行化整为零的办法,将医务人员和伤病员分成若干个组分散活动,跟随部队打游击。
这所闽北红军中医院,经历了闽北苏区初创、发展时期和3年游击战争时期,直到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战局的转变,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记录激战的缺子凹战壕
在海拔860米左右的缺子凹口,横卧在竹林中近1米深的战壕依旧清晰。在张山头村发生过的大小战斗中,最为激烈的一场在是在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和红军中医院撤退之时。1935年1月以来,敌人疯狂地“围剿”根据地。黄立贵带领原红7军团的58团到张山头协助保卫闽北红军中医院,掩护医院和其他机关随大安的闽北分区撤离。58团在张山头英勇地打了一天的反“围剿”伏击战,虽然赢得了撤离时间,使伤病员、医院各部门和其他各机关安全转移,也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但团政委陈一同志身负重伤牺牲了,医院建筑物大部分被敌军烧毁。
2019年清明节前,在古战壕边上建了一堵“张山头红军先烈永垂不朽”的纪念墙。这堵墙,不仅纪念了历次在张山头战斗中牺牲的英烈,更是纪念了在红军中医院中医治无效而牺牲的伤病员们。
规模庞大的无名红军墓群
张山头村有一处规模庞大的无名红军墓群。三块青砖,一个编号,一条红飘带,就是一处墓穴。(武夷山市委组织部供图。)
张山头村竹林里,绑在一片片有编号的竹片上的红飘带,标记着一座座红军墓。(武夷山市委组织部供图。)
2016年,张山头村民发现的一座已风化严重的红军墓碑。经专家考证,这块墓碑立于1931年,墓碑的顶部还有一颗五角星。(武夷山市委组织部供图。)
战壕附近的竹林里,那绑在一片片有编号的竹片上的红飘带,如果没有走近,也许不知道那代表着什么,只有走进丛林之中,才知道其实那是一座座红军墓的标记。张山头是目前在武夷山发现的唯一存留有红军墓群的地方。
2016年,当地村民在山上劳作时,发现了一块刻有“红军墓、三一年立”和五角星的石碑。经党史和文物部门多方查证,最终确认,这里埋葬的是红军。1935年1月前,许多红军将士埋葬于此,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墓葬群。截至目前,已经发现1343座红军墓,对红军先烈的追寻仍在继续……
三块青砖,一个编号,一条红飘带,标记着一座红军墓。作为一名革命史的义务讲解员,每次看到这一场景,内心都会很沉重,甚至有种想流泪的感觉。先后安葬在此的人员,包括闽北红军中医院医治无效的红军伤病员、在张山头战斗中牺牲的红军官兵、赤卫队员、苏区干部、被错杀的“改组派”和“AB团”人员等。开始,牺牲者还能得到村民用木板钉成的棺木送到离医院和村庄较远的山上按民俗安葬,并砌有3块青砖垒成的墓门。到后期,因村里的青壮年都去参军,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再加上苏区被封锁,红军中医院更加缺医少药,伤病员死亡率也提高,因而只能将牺牲者抬到后门山就近简单安葬,甚至有几尸一穴的情况。因而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无名红军墓葬群。
清明祭扫、中元焚香,当地村民80多年来从未间断。自2016年红军墓群被发现后,每年清明武夷山市都会在这里举行仪式,祭奠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为传承弘扬英烈的革命精神,2017年,武夷山市拍摄了《青山埋忠骨,魂归会有时》电视专题片,硬化了小浆村通往张山头的机耕路,保护张山头红军墓群遗址。在省、南平市的关心支持下,在武夷山全市上下的推动下,2019年张山头红军墓群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张山头红军中医院也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行列。
11月11日,武夷山市进城创业党员“红色驿站”开展“缅怀先烈忆往昔 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党日活动。红色文化义务宣讲员乡村教师张珍秀,在洋庄乡小浆村张山头红军墓群前为党员们讲解闽北革命史。(叶航/摄)
(作者单位:武夷山市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