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红土地论坛红色文化基因库特别策划老区视角乡村新貌红色记忆红色旅游老促会新故事期 刊

建宁水尾村的红色传奇

2021-03-12 12:00:58 来源:《红土地》杂志2021年01期

建宁水尾村的红色传奇

      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红军被服厂。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三军团来到水尾,开办了苏区银行、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

福建省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虽然村名为水尾,但实际上是水的源头。水尾村地处闽赣边陲,四面群山环抱,村中地势平坦,素有高山小平原之称。这里曾两度建立革命政权,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水尾村建立了革命政权;1932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二解放建宁后,恢复水尾乡革命政权,并设立了红色交通站,此后,一派“赣水苍茫闽山碧之势。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三军团来到水尾,军部后勤机关开办了苏区银行、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因此,水尾村被誉为红军的小后方1934年5月,建宁县城失守后,闽赣建宁军区第二作战分区司令部进驻水尾,并继续在水尾办银行、兵工厂、被服厂、医院。1934年11月,建宁县基干游击队与广昌独立团、广北游击队、宁化游击队在水尾整编为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设在水尾。彭德怀、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将帅都在水尾留下革命足迹,水尾成了名符其实的“红军村”。
如今,客坊乡利用省军区下拨资金,分批对这些红色遗址进行修缮,并利用红色资源和当地生态优势、人文景观,打造山村红色旅游。用红色吸引人、绿色留住人、文化感染人,老区村也可以有新作为。客坊乡党委书记祝俊元说,乡里已经对此进行了规划,并将逐步建设红色展览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青少年军事实践基地等,利用红色资源带动村民增收。

红军医院与女贞树

沿着村部旁边的一条小道,村支书谢文雄带我们去参观红军医院。
红军医院当时是一富裕人家的住房,面积很大,光是用于安顿伤员的房间就有十几间。危旧的房屋已修整,里面也按照原来的摆设进行了复原,抢救室、住院部、消毒室、药房,一应俱全。
在红军医院的门口,有一棵女贞树,枝繁叶茂。谢文雄说,这棵女贞树还与彭德怀有过交集。1933年冬,在前线指挥第五次反围剿的彭德怀生病了,时而高烧不退,大汗淋漓,时而全身发寒,盖上三床棉被依然牙齿打颤。经军医诊断,彭德怀患了疟疾。
由于前线医疗条件有限,彭德怀的病情没有明显好转。12月,彭德怀来到与水尾相邻的黄泥埠休养。警卫听说水尾村的土郎中谢辅生有治疗疟疾的良方,于是前来求医。
村里的老人听上辈人讲,土郎中谢辅生就是用女贞子和树叶与其它草药搭配,治好了彭德怀的疟疾。谢文雄说,谢辅生也因此加入了红军赤卫队。成为赤卫队员的谢辅生帮着军医治疗伤病员,由于缺医少药,他带着战士上山采集中草药,这些药里,就有女贞子和树叶,它们对治疗枪伤有疗效。
1934年3月,建宁县城失守,一部分红军撤到水尾村,在村里设立了一处红军医院,地点就在女贞树边上。

建宁水尾村的红色传奇

重修后的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白云寺。1935年,一队游击队被国民党军包围在白云寺里,游击队员拼死抵抗,于是国民党军火烧白云寺。

草鞋生产流水线

接着,谢文雄带着我们参观红军被服厂。当年,红军后勤机关在这里组织人员编草鞋支援前线。
今年80多岁的谢立庭为我们讲起一件往事,他小时候,村里有个跛脚的中年人名叫谢年昌,曾经为红军打过草鞋。谢年昌腿脚不便,红军战士经常帮他挑水、劈柴,让他感动不已。虽然腿脚不行,但谢年昌有打草鞋的好手艺。为表感谢,谢年昌打了几十双草鞋送给红军。
红军没收草鞋,但是希望他组织一些人,为红军打草鞋。在水尾村,有许多村民都会打草鞋,听说是为红军做事,谢年昌马上拉起一支20多人的草鞋队。一天,被服厂厂长交给谢年昌一个任务,10天之内,上交2000双草鞋。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人一天只能打两双草鞋,10天也才400双。不过,谢年昌有办法,他把队员分成四组,一组收集稻草,二组挑拣稻草,三组把稻草搓成绳,四组编草鞋。
大家日夜赶工,10天之内顺利完成了任务。被服厂厂长得知他们的办法后,直夸他们聪明:大城市里的工厂就是这样做事呢,这叫流水线生产,做起事来又快又好!谢年昌听不懂什么叫流水线,但他发现分组做事后,草鞋的数量一天比一天多,还被请到台上去作经验介绍呢。
这么多年过去了,草鞋队打草鞋的传奇故事还在水尾村流传着,村里也还有不少老人会编草鞋。

 游击队员血战白云寺

水尾村民大多姓谢,由谢氏建造的白云寺远近闻名,因为少年王安石曾在这里读过书。白云寺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建寺,因寺前山如香炉,树如檀香,常有流岚如烟如云,故名白云寺
沿着新修的水泥路,驱车前行,穿过溪流,便进入白云寺的地界。如今,这个村民小组只剩下3户4位老人住在这里。77岁的谢鸿麟老人说,王安石的娘舅在水尾谢家,王安石年少时投亲寄寓白云寺,读书年余,曾在寺的周围手植十棵松、柏、红豆杉,据说在寺边参天的古木林子里,还有三棵活着。
在水尾村人看来,虽然王安石的故事动人,但火烧白云寺的往事却是苦楚的。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苏区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设在水尾村。1935年2月,这支游击队分为9个小队,每队96人,在闽赣边界进行游击斗争。随后,国民党军加强对游击区域的包围,一个小队从水尾村突围,转移到龙门山一带活动,落脚在白云寺。这一带山高林密,就只有一条山路进出,敌人不容易攻进来,但突围也困难。6月,这个小队被国民党军包围在白云寺。
我小时候听大人讲,那一仗打了一天一夜。过路的人听到枪声就往回跑,谁也不敢靠前去。谢鸿麟老人说,国民党军撤了好几天后,才有胆子大的人去看。据回来的人说,寺庙被烧了,人全被烧死了。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宁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高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