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红土地论坛红色文化基因库特别策划老区视角乡村新貌红色记忆红色旅游老促会新故事期 刊

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老区脱贫攻坚——由“阳光1+1牵手计划”引发的思考

2021-03-12 10:56:08 来源:《红土地》杂志2021年01期

编者按:革命老区,福建的一张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挂牵的地方。遵照总书记“要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不掉队”的嘱托,福建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老区的扶持力度,并取得了系列可喜成绩。但如何巩固这些成绩,建立促进老区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老区脱贫攻坚与振兴发展有效衔接?2019年年底,福建省民政厅推出了“阳光1+1牵手计划”,致力创新社会力量助力老区发展模式。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这一束阳光”给老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本刊为此组织专题报道,将从本期开始,分别对各地“阳光1+1牵手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展示。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老区脱贫攻坚——由“阳光1+1牵手计划”引发的思考 2020年5月14日,福建省民政厅、省扶贫办联合举办的“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计划”视频签约仪式现场。

近期,深入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总书记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感受深刻。本文结合其学习内容,对照福建省民政部门创新开展“阳光1+1牵手计划”的工作实践,并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就进一步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老区脱贫攻坚作了几点思考。

各地开展“阳光1+1牵手计划”实践情况

“阳光1+1牵手计划”启动以来,各级民政部门采取“摸底子、搭台子、结对子、开方子、创牌子”工作法,有序推进老区村和社会组织的结对共建工作。

进村入户摸底子老区村的村情、村貌各不相同,各自发展诉求也大不一样,社会组织的实力有大有小、能力有强有弱,共建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各级民政部门第一时间开展调研摸底工作,将老区村的情况进行汇总和分类,并对老区村的产业基础、人均产值、常住人口构成、资源条件、现实生活困难等多个关键指标进行评估。经过3个月的努力,各地共摸排8000多个老区村,汇总上报1200多个有意向、条件基础较好的老区村,主要分成红色文化、社会治理、助老护幼、森林康养、电商物流、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工贸聚集等8个类别。与此同时,各级民政部门将需求发送至各社会组织,一方面让社会组织充分了解,征求意见;另一方面,动员他们积极认领,确保每一个村都有社会组织结对,做到尽锐出战。

协调联动搭台子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搭好三个平台,为老区村和社会组织供需提供交流平台。一是搭好线上信息发布平台。在福建省社会组织管理网发布有意向的老区村相关信息;部分老区村以PPT、视频等多样的形式反映村情村貌,有利于社会组织进一步了解老区村基本情况。二是搭好线下供需见面平台。2020年4月份,省民政厅召开老区村和社会组织供需见面会,试点老区村介绍了自身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生态环境、贫困人口等有关情况,社会组织也结合自身特色,提出了结对共建的方式。据统计,共有600多对老区村和社会组织通过线下供需见面会,达成合作意向。三是搭好村社联系沟通平台。以县为单位,确定县老区办主任为总联络员,各村主干为联络员的沟通协调机制;省级社会组织以党建联盟为单位,确定总召集人,各市县的社会组织也确定了联络人。省民政厅将以上信息汇总成册,分发给县市民政部门及各社会组织,确保责任到人、联络到位。目前,双方共开展了2600多次调研活动,营造了人人关心关爱老区村脱贫攻坚的氛围,将结对共建工作进一步推向高潮。

理清对象结对子结对子是“阳光1+1牵手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一步。要尊重自愿双向选择,不提倡简单的“1+1”结对方式,更反对搞“一刀切”“拉郎配”。一方面,尊重社会组织秉持自愿的原则,依据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需要帮扶合作的老区村;另一方面,鼓励双方因村因社制宜,选准合作共建项目,联合确定合作的形式,共同拟制合作的方案,确保合作共建达到预期效果。既可以一个老区村与一家社会组织“一对一”结对,也可多家社会组织同时与一个老区村“多对一”结对,鼓励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同时结对帮扶多个老区村。目前全省共有1093个社会组织与1263个老区村牵手结对,其中有153个省级社会组织对接181个老区村,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结对共建的方式涉及党建、产业、教育、电商、消费、科技、医疗、就业、公益捐赠、专业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

精准施策开方子在签订合作协议及具体行动计划后,各社会组织积极发动与之相关的优秀企业家们或爱心人士,调动他们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实现帮扶行动的精准匹配,确保每一个方案和计划,都有切实的落地责任人和执行者。据不完全统计,半年来,各级社会组织及其会员企业(单位)、爱心人士共投入6352万元帮扶资金,生成项目827个,受惠人口46万人。比如福建省盲人协会根据永跃村考察调研情况以及自身实际,在结合有关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与永跃村在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宣传产销、种养殖技术培训、就业推介服务、残疾人办证、辅助器具以及困难群众“一对一”结对等7个方面达成了帮扶共识,进一步明确了共建的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

总结经验树牌子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各地涌现出了不少结对共建典型,基本形成了产业带动型、科技兴村型、专业社工服务型、电商平台消费型、商会回乡反哺型、慈善公益型、教育扶贫型、健康扶贫型、红色旅游型、基础设施建设型等多种合作共建模式。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又互有交叉,群众参与率和受益率高,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省老区办对这些经验模式进行了总结梳理,并将采取召开研讨会、现场会,评选典型案例,组织媒体宣传讲好社会组织参与老区脱贫攻坚故事,进一步打造“阳光1+1牵手计划”的工作品牌,传递社会组织参与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正能量,强化示范带动,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老区脱贫攻坚。

已经形成的几种工作模式

活动开展以来,广大社会组织和老区村坚持以“自愿参与、因地制宜、精准结对、共同发展”为指导,形成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

产业带动型武平百香果协会立足于老区生态优势,充分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技术引路,带动农户共建”“销售引流,促进产销共引”“品牌引领,致力百姓共富”“信息引导,推进资源共享”的“四引四共”模式,带动老区农民脱贫致富。2020年全县种植百香果2万余亩,实现产值2.2亿元。

科技兴村型福建省东南科技产业开发研究院同宁德市古田县杉洋镇岭里村、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际深村、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五龙村共建,坚持以“红色守护、绿色创新”的发展思路,探索“突红促绿”的新时代创意农业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开展帮扶共建工作,带动产业链发展。目前,与古田县岭里村合作首期投资200多万元建设温控大棚种植台湾新品种“小番茄”已上市销售;与尤溪县际深村的“阳光蜂蜜”和“藏苗于景”创新基地完成可行性规划;与上杭县五龙村制定了“红色守护、绿色创新”的5个发展新举措。

专业社工服务型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与三明市宁化县团结村、邵武市龙斗村2个老区村确立结对帮扶关系。出资12.5万元设立团结村困境儿童帮扶项目,为村里的困境儿童群体“量身定做”学业、生活、心理、社交等方面支持服务。出资15万元设立龙斗村产业帮扶项目,带领龙斗村农民引入新概念、新技术、新形式,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拓宽龙斗村农产品的产销渠道,打造“兴数字、兴龙斗、兴发展”品牌效应,并推动其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电商平台消费型福建省海峡电子商务研究院牵头21家社会组织、会员单位与连城县、大田县24个老区村结对共建。通过在“益齐来”平台上架老区村特色农产品,设立“阳光1+1”联络点,培育电商人才等方式,着力在平台搭建、品牌打造、人才培育等方面下功夫。目前,协助售卖老区特色农产品数十万元,培训电商运营人才100多人次,利用资源帮助20多位新农人进行推广。

商会回乡反哺型福州市大田商会充分调动商会300余家企业资源,主动对接大田县18个老区村,初步摸索出帮扶作业机制和帮扶导向纲领。目前,已完成了部分基础平台的搭建,并已陆续展开相关工作实践。将18个老区村划分为“经济条件较好村群”“连片发展可能村群”“一对一定点帮扶村群”三大类,并针对有可能实现连片发展的老区村,与当地乡镇政府共同制定产业发展的框架性规划方案。

慈善公益型福建省盲人协会联合中国网海峡频道、腾讯娱乐等10多家企业及爱心人士,成立永跃村阳光爱心联盟,实施年度常态化的“两节”送温暖、“六一”福乐书包、“金秋”助学等服务项目;启动了以助残、助学、助困等三个维度的“一助一”长期结对帮扶机制;帮助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对村里的安全饮用水管道进行修缮改造。截至2020年8月份,福建省盲人协会共协调带动爱心单位19家,投入帮扶资金54.7万元,直接服务和惠及村民1211人次。

红色旅游型三明市旅游协会通过编制红色旅游线路、协助做好旅游规范化建设、协助加大红色旅游宣传、捐赠景区自助骑行车等方式,帮助建宁县高峰村开发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目前,“发现三明”栏目摄制组拍摄制作《走近高峰村》等专题片;协会帮助推出红色与康养旅游、旅游研学和跟着课本去旅行等精品线路,开展“三明千车、万人游高峰”等活动,吸引省内外及周边市民游建宁高峰村。

基础设施建设型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发动7个社会组织与建宁县5个老区村牵手对接,以助力完善基础建设为主抓手,为对接老区村筹集落实村级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余万元。福建省交通运输学会牵手建宁县溪口镇溪枫村,联合协会成员单位省道桥设计二院、城建设计院免费为溪枫村做好整村中长期规划设计;同时,积极筹集资金,帮助新建种子收购储存仓库、烤烟房、工棚等。

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老区脱贫攻坚的几点思考

“阳光1+1牵手计划”是社会扶贫的一种表现方式,是民政部门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老区脱贫攻坚的一项新的尝试。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持不懈地推进“阳光1+1牵手计划”。

要正确认识四方关系。习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实施“阳光1+1牵手计划”,我们要正确认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老区村四方的关系。各级地方政府是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是社会组织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的坚强后盾。各级民政部门帮助制定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协调联系各方,提供服务保障工作,是社会组织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的桥梁纽带。各老区村委会负责项目的具体工作,将社会组织提供的各类资源服务落地实施,是社会组织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的落实终端。各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积极链接资源,提供各类帮扶需求,为老区村、贫困群众提供专业服务,是社会组织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主体。

要牢牢把握好精准帮扶。习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实施“阳光1+1牵手计划”,要改变和减少过去简单送钱送物式扶贫,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围绕“精准”两字,拿出“绣花”功夫,不断提升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质量。一方面,社会组织通过与老区村结对帮扶,直接服务到户、到人,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把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确保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另一方面,社会组织通过政策引领、信息建设、项目合作、孵化培育、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更加精准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要全面理清“帮扶”关系。习总书记强调“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阳光1+1牵手计划”,我们要“帮”不“替”,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要符合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共同发展,不能搞强行摊派。我们要“帮”不“代”,通过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引导他们转变等、靠、要的观念,帮助他们获得通过自身劳动取得稳定收入的能力。我们要“帮”不“包”,社会组织和老区村签约结对,并不意味着包揽一切,而是与社会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双赢”。

要确保老区脱贫攻坚与振兴发展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是振兴发展的基础,振兴发展是脱贫攻坚的巩固提升。我们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巩固老区脱贫攻坚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老区的振兴发展,既不是好高骛远,也不是原地踏步,进一步提升“阳光1+1牵手计划”的工作成效。当前,要立足当下、结合实际,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持续推进老区脱贫攻坚工作;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迈出衔接实施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步伐。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动员广大社会组织,通过项目帮扶、智力支持、协助决策等多种途径参与老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推动老区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方面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福建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责任编辑:高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