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开展“阳光1+1牵手计划”行动以来,省市县三级民政部门积极组织动员社会组织到闽北革命老区村实地考察,帮助老区村精准理清帮扶需求和发展思路。市民政局、市扶贫办联合出台《“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计划”行动方案》,指导基层精心谋划,开拓创新工作思路,以“授人以渔”指导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动员引导社会组织以“1+1”(1个社会组织+1个老区村)“N+1”(多个社会组织+1个老区村)“1+N”(1个社会组织+多个老区村)等多种形式牵手帮扶老区村发展。全市动员了143个社会组织与108个老区村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益慈善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资源汇集方面的优势,根据老区村发展需求和区位资源优势,省、市、县三级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6100余万元帮助老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确定了种植、养殖、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红色研学等适合当地的发展规划,确定了产业融合发展和老区乡村振兴的“活路子”。
2020年4月1日,浦城县老促会与均溪村干部群众座谈,共商发展计划。
凝聚共识,强化宣传引导
在活动初期,南平市民政局就开展牵手计划与市扶贫办联合发文,发动市本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老区科与社管办密切配合,共商推动牵手计划的思路,探索推进牵手计划的举措。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到10个县(市、区)召开县、乡、村座谈会25场,与乡镇干部、社会组织、老区村代表当面沟通。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出钱出力出主意,为帮扶老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动员老区村把握牵手计划这个发展机遇,集聚优势资源,发挥内生动力赶超发展。注重发挥各级媒体的宣传作用,市、县两级在各媒体发表牵手计划工作报道20余篇,在社会上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宣传,许多社会组织主动要求加入握牵手计划,有力推动工作落实。目前,全市共召开签约仪式36场次,共有143个社会组织与108个老区结对帮扶,超出了省上布置的100家社会组织对接92个老区村的任务。
延平区科特派协会会长曹海青在村尾村“亨通”蔬菜生产基地指导生产
以“案”促学,实施案例指导
为鼓励社会组织和老区村大胆探索“阳光1+1”工作思路,激发工作活力,市民政局充分利用案例真实性、代表性、可推广性特点,建立“案例工作法”,全方位展示各类社会组织助力老区村发展的典型做法或经验启示,为社会组织参与巩固老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指导和借鉴。市民政局挖掘典型,撰写和收集工作案例8篇(其中2篇入选省民政厅工作案例,1篇入选“学习强国”工作案例,同时在福建日报专版刊登),以微信老区工作群、社会组织交流群、公文平台进行发送交流,促进民政部门、社会组织和老区村学习交流探讨。
在邵武市春暖社工的链接下,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张泽煌研究员亲临现场,对杨梅种植管理技术进行全面指导。
搭建平台,精准对接需求
为了实现社会组织资源和老区村的需求有效对接,市民政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区)老区村,做好村情特色介绍和帮扶需求信息摸底,由各县(市、区)民政局负责终审发布。发布的信息分成困难群众帮扶需求、产业发展帮扶需求、消费帮扶需求、项目合作发展需求等类别,帮助老区村精准对接社会力量。为加大对老区发展帮扶需求宣传,市民政局与南平市大武夷新闻网建立“老区人民喊你来”帮扶平台,定期把老区村发展需求信息在大武夷新闻网专栏发布,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助力老区村发发展。市民政局还通过实行“量化结对项目、细化帮扶举措”的具体做法,定期收集牵手计划动态进度情况,跟踪各级社会组织结对帮扶成效。
“阳光1+1牵手计划”能否取得成效,关键看能否因村、因社制宜建立长效稳定的帮扶机制,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双方在推进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选择结对方式,做细做实调研摸底,全面掌握村社合作意向;要找准结对共建切入点,在发展特色产业、搭建产销平台等方面找准适宜的项目;要注重激发内生活力,帮助当地培育特色产业、释放市场潜力,激发老区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
邵武春暖社工举办龙斗村首届德孝节,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营造“孝行天下、德润万家、铸造孝村”的良好氛围。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老区乡村振兴,社会组织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