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的宁德福安市范坑乡墩头老区村妇女油茶耕山队散了又聚,她们建合作社、引新品种、强产业链、闯大市场,拥抱“幸福树”,守好“绿色油库”。
“绿色油库”的沉浮
闻着翻耕的泥土清香,王立莲带领姐妹们穿梭于山林间垦复油茶,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抓住好时光,又是好收成!”这群“娘子军”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福安墩头巾帼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
年逾八旬的黄贵金,面色红润,眼角含笑,格外精神。“我和油茶打了一辈子交道,还想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墩头村,把一棵棵赚钱的油茶树‘满血复活’。”话匣子打开,他的思绪被拉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眼神中透着坚毅。
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957年,墩头村油茶大丰收:1480亩油茶林平均亩产12.6公斤,户均两担油,创下全国产油区最高纪录。翌年,墩头村三喜临门——获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被授予“绿色油库”锦旗,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郑红和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第三年立冬,全国油茶生产现场会议在墩头油茶林中搭台召开,郑红和再次当上“全国劳动模范”……墩头村“绿色油库”美名由此传开。
当时,粮油被列为国家一类物资,凭票证供应,垦复油茶林被比喻成开发“山上银行”。
上世纪70年代,墩头村承担起全省油茶良种选育、技术推广等任务,找到了点“绿”成“金”的钥匙。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黄贵金被组织选派前往墩头村抓油茶工作。1972年,以福建省林科所高工熊年康为主的省、地、县油茶专家齐聚墩头村。功夫不负有心人,油茶“异花传粉”的特性终于被发现。熊年康对油茶这般痴迷,也将一直跟在身旁的黄贵金深深打动。
同年,黄贵金到湖南邵阳的黄草坪村,花了三个月习得油茶嫁接技术。一回墩头,他便找到党员杨玉妹,动员她带头将村里的30多名妇女组织起来,成立妇女油茶耕山队,传授学习成果。
扛着石头砌梯田、建基地、育新品,耕山队队员们个个都憋着一股子劲,白天一起干活,摸索出保水、保土、保肥的油茶“三保山”好做法,晚上集中学习研讨嫁接、选优和播种技术……青春芳华,在山林间绽放。
两个春秋弹指而过,妇女油茶耕山队在专家指导下成功选育出“闽43”“闽48”“闽60”等油茶优良品种,还掌握了“高接换冠”等油茶低产林改造关键技术。打那以后,这群名声在外的“巾帼英雄”经常受各地邀约,前往传授嫁接技术。
1979年,墩头村油产量超过195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妇女油茶耕山队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成为当时全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村级单位。
“种油茶就是种希望,一年四季有奔头。”杨玉妹一语中的。当山林经营权落实到户后,茶叶、太子参等农作物种植开始在范坑乡盛行,效益是种植油茶的两三倍。与此前管理油茶像种菜一般精细截然相反,墩头村满山的油茶,要么荒在山间无人打理,要么被砍掉改种其他作物。
彼时,油茶树龄老化,油茶产业低迷,人心开始浮动。“墩头妇女油茶耕山队慢慢就解散了,我万般不舍,心里很不是滋味。”杨玉妹摇了摇头。
这边的难题还未解决,福安化蛟国有林场的油茶发展状况更是堪忧。一纸调令,将正苦苦思索破解法子的黄贵金调了过去。
如何破题,大伙儿一时理不出个头绪,踌躇不前。关键时期,宁德提出要完善林业责任制,将“油料林基地”列为重点抓的“五大基地”之一。
吃了定心丸,安心谋发展。1988年,省里又将福安列为油茶低产林改造县。至1995年,国家和省里的油茶低产林改造一二期工程建设项目连续八年落户福安,油茶平均亩产油量提升至13.6公斤。
“赚钱树”重焕生机
2013年,福安被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隔年“福安油茶油”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此时,国家林业局已先后六次召开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油茶产业发展提升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
曾是墩头妇女油茶耕山队领头雁的王立莲,脑子活泛起来。
作为墩头村的外来媳妇,王立莲19岁时加入妇女油茶耕山队,由于人缘好、干活勤快,被选为副队长。
王立莲家住在山上最高处,每天4点多摸黑起床,收拾好家务,她就沿山路下山,喊上沿线队员一起出工,“队员差不多都是我这年纪,大姑娘、小媳妇成群,大家合得来,干活氛围好”。
“发展油茶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杨玉妹大姐的身体大不如前,我得顶上去。”王立莲很喜欢“耕山队副队长”这个称号。因为,这当中有青春,有荣耀,更有责任。
眼看着一双儿女相继在福州、福安安顿下来,是继续在城里打工,还是回村发展?一番权衡后,王立莲打定主意回村办个合作社,把姐妹们重新聚起来,一起做油茶。可没想到,丈夫非但不支持,还说了不少泄气话。
妹妹王立容同样有顾虑,反复劝她:“办合作社可不比之前在耕山队,你压根没上过学,材料谁来填?管理谁来做?”
“那你来帮我。”王立莲眼中噙着泪。王立容本想说不,可看着姐姐眼神里的无助,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决定跟着姐姐一起干。
有了妹妹的支持,王立莲脸上绽开了笑容。她又挨个找原来妇女油茶耕山队的成员,22名好姐妹“重新归队”。
从杨玉妹手里接过油茶“接力棒”的王立莲深知,她们这辈人都已不年轻了,要想油茶有人接续,还得有新鲜血液。
王立莲试着找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媳妇商量,起初没少碰壁。她苦口婆心,一个一个敞开聊——现在上头政策好,油茶林流转到合作社有补贴,自个还能在合作社找活干,也方便照顾家……掏心窝子的话,她讲了一箩筐,又有28名新社员“入了队”。
2015年11月,56岁的王立莲正式注册成立了墩头巾帼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经营全村4868亩新老油茶。
从低产林改造到良种选育,再到品种园建设,王立莲带领大伙儿拧成一股绳,苦干加实干,积极参加科技培训。合作社相继捧回油茶示范合作社、科普惠农服务站、省级规范合作社等沉甸甸的荣誉。
产业发展势头向好、政策利好,越来越多的油农重拾老本行。在妇女油茶耕山队的带领下,郑秀堂又复垦了2.5亩油茶林。“油茶好管理,只要肯花时间和力气,年年有果采,有好价,有得种。”言语间,憧憬写在脸上。
盘点去年的油茶增收账,墩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用水笑意连连。如他所言,按照“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去年村里户均增收1.7万元,“油茶树是地地道道的‘赚钱树’,可我们一度将其当成了‘亏本树’。今年,村里将把撂荒地用起来,种上油茶树,走绿色发展之路”。
将油茶籽“吃干榨净”
“我们合作社的油茶果量多质优,不出乡就能变成油茶精制油、胶囊、皂素,销路不愁。”王立莲语带自豪。
位于范坑乡的福建省泊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里,生产线上一派忙碌景象,油茶籽经清洗、烘干、剥壳等十多道工序,变成诱人的油茶油。拥有一条这样的生产线,企业负责人李贵明用了3年。物色场地、建油茶基地、升级压榨方法……一切从零开始,李贵明忙得不亦乐乎。以创业者身份重返家乡,置身油茶林,他仿佛又听到了山林间回荡的欢声笑语,看到了油农忙碌的身影,闻到了熟悉的茶油香。这一切,让他倍感亲切。
李贵明索性停了药材生意,一门心思扑到油茶上。2011年,他创办公司引进这条全自动生产线。
油茶提炼率高了,种植效益变好了,怎么还不见年轻人回流?思来想去,李贵明决定在延伸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上做文章。
“将油茶籽‘吃干榨净’!”李贵明与王立莲的想法不谋而合。
突破口在哪里?压榨过后的茶籽饼,还能生产日化用品和肥料。依托墩头巾帼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的优质原料,李贵明开始琢磨从茶籽饼中提取茶皂素,尝试化妆品、护肤品、洗护用品等油茶系列产品研发。
研发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弄不好还会血本无归。“何不止步于油茶油智能化生产?”如履薄冰的李贵明不止一次这样问自己,可他明白,精深加工不突破,油农永远没盼头。
李贵明没有退缩,通过与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出系列新产品,成功开拓出北上广深等地的大市场,其中“华夏雨露”品牌山茶籽护理精华油还获得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优质奖。
“发展精深加工,补强产业短板,已成为福安油茶加工企业的共同选择。”李贵明不禁感叹。
发力旅“油”产业
距村部一公里处的半山腰上,木质结构的“绿色油库”记忆馆格外引人注目。
漫步馆内,吸引人的不只是以木质榨油机为代表的老物件,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满是岁月留痕,总会在不经意间带你与油茶清香撞个满怀。
这些藏着故事的宝贵资料大都来自黄贵金处。当时,听说要在墩头村建“绿色油库”记忆馆,他高兴得像个孩子,“馆建成后,就多了寄托,可以引导油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好‘绿色油库’”。
退休之后的黄贵金,还不时被很多地方请去做油茶发展顾问。“我好想再回到魂牵梦绕的墩头村发挥余热,把油茶品质提上去。”黄贵金语重心长,良种一粒重千钧,墩头油茶的科研投入应跟上。
离“绿色油库”记忆馆不远处,30多亩优质油茶育苗基地内,5000多株新引种的“三华”系列油茶苗郁郁葱葱,新品种产油量如何,还需两年见分晓。
为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旅项目,福安计划今年将更多的山地轨道车做起来,一方面方便运输油茶果,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更好地端牢“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规划清晰,步子轻盈。王立莲带领姐妹们在匠心做油茶的同时,瞄准林下经济,在油茶林下种植食用菌。眼下,她们计划在油茶幼林空间套种黄花菜,发力旅“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