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山村村委会
车子刚停下,赖金水就迎了上来:“你好,你好!”同行的老阮向我介绍说,他就是连江县长龙镇苏山村支部书记。我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男子:50开外,壮实个头,憨厚神态。兴许是长期田间劳动的缘故,皮肤略显黝黑。他带我们上了二楼村委办公室,倒茶安坐后,就向我们介绍起村里的情况。
“我们苏山村不大,主村分里苏山和外苏山。全村6个自然村,14个小组,45个党员,360户1300多人。我们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也是市级贫困村……”外表憨厚的赖金水说起话来却噼里啪啦连珠炮似的没个停。
靠帮扶 贫困户脱贫了
说说村里脱贫奔小康的情况吧!我把话题引入此行的正题。“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2018年全部达到现行标准下的脱贫标准,脱贫了。现在我们正向小康迈进。”赖金水的言语间流露出自豪感。
“他们是怎么脱贫的?”我进一步问。“靠政策,靠帮扶,也靠他们自己努力。”老赖说,并带我们到自然村去看看。
光化自然村,距主村有两里路,因地处偏僻,一些住户陆续外迁,还有部分人留下来。村民潘自亨因不善言辞,过于老实,干活动作迟缓,村里人认为他有点“傻”。妻子也是类似。他们生有一个儿子。一家三口因脑子不够灵活,赚不了多少钱,日子过得紧巴巴,成了贫困户。
走进潘自亨家时正值午饭时分,潘的妻子站在灶台边炒竹笋,辣椒拌着笋片的香味四处飘散。“这笋是你自己种的?”“是的,自家笋地里挖的。”回答得还挺流利。
“你家现在生活还好吗?”我问潘自亨。“现在可以了。”眼前这位偏瘦的中年男子,虽然讲话语速较慢,但表达还算清楚,而且脸上一直挂着微笑,跟“傻”根本挂不上钩。
“现在一个月收入有多少?”“有好几千元。”“都有什么收入?”于是他就一项一项地说开来:“前年上面安排我和妻子两人到村委会搞卫生,每人每月工资1650元,两个人就有3300元收入;上面还给我们贫困户产业补助5000元,我把这笔钱用在了种茶种粮上,五六亩茶园,产量虽然不比别人高,也能收入1万多元;粮食种4亩,收20来担谷子,除自家吃外还有余粮。采茶季节,村里还安排我俩去茶场帮忙采收青叶,打一段短工,也能收入一些。这样加起来,一年大概有6万多元收入。”停了一下,他又兴奋地说:“今年还有一件喜事,我儿子职业学校毕业了,在一个企业里上班,每月也有3000元收入。现在生活好了。习总书记领导得好呀!”当他说完最后一句话时,我们都笑了。我想,连这么偏僻的小村子都能感受到党中央的领导,都能获得扶贫政策的实惠,可见扶贫攻坚力度有多大!
离开潘自亨家,老赖又讲述了贫困户郑冬妹的脱贫情况。这位60多岁的大娘,丧夫后欠下一笔债,唯一的男孩子又没事干,生活贫困。被列为扶贫对象后,村里除了让她享受政策优惠外,还帮忙联系他儿子到水电工程工地务工,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又帮郑大娘找了一份保姆的工作,月收入3000多元。加起来一年也有数万元收入,日子就好过了。
靠“金山银山” 村民富裕了
下午,老赖领我们到苏山村走了一圈。苏山村很美,新楼林立,道路整洁,茶园绕山转,青山护村庄。我们登上石步道到了后山顶,这里海拔480米,站在凉亭前,周围山野尽收眼底,绿树掩映下,不同色彩外观的新楼错落有致,山村如同一幅画。
脚下这座山叫青龙岗,山岗上开辟出层层茶园,行行茶树井然有序,绿满天涯。老赖说,传说古时有一条龙从这里经过,造就了这龙头状的山岗,因而得名青龙岗。青龙岗的对面是一座长方形的马鞍山,因两头高起中间凹陷,状如马鞍而得名。这座山,上种茶树下种果树,一片绿油油的,碧波直连蓝天。老赖说,现在全村有茶园1300多亩,果树(主要是柑桔)三四百亩,茶果是村里的支柱产业,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样看来,青龙岗和马鞍山不仅是两道屏障,护卫着村子,还是村里脱贫的“富矿”。
青龙岗、马鞍山,就是苏山村的“金山银山”。靠山吃山,加上广辟致富门路,村民收入提高了,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
从山上下来,我们顺着这个话题聊起了集体经济。老赖向我们介绍了村财收入情况。他说,过去没什么村财收入,近几年慢慢才有了点家底,现在每年有10万元以上的稳定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分红、光伏发电、自来水服务费以及集体房出租等。每年收入的钱又投给村里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周转使用,等达到150万元后,既可以给村民分红,又可以增加村民收入。这样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也有了收益,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苏山村绿油油的地瓜地
靠政策 乡村建设美丽了
一边抓贫困户脱贫,一边抓集体经济发展,一边还要抓美丽乡村建设。说起美丽乡村建设,老赖显得特别兴奋,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他说:“村口那段路正在拓宽、铺水泥,这是我们村通往邻村的公路,这段3.78公里长的公路一两天就可以全部拓宽、硬化。这样我们通往周边行政村的路就全部拓宽、硬化了,交通方便了,村容也好看了。”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是怎么解决的?”我又问。老赖说:“这得益于政府美丽乡村建设的好政策,我们向上面争取了一些专项资金,加上自筹和群众出工出力,在改善民生和村容村貌整治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时间花费最长的是自来水工程。苏山村地处山区,一旦天旱就没水喝。这几年,村里从各方面先后筹集了100多万元资金,引水、建水池、铺管网,花了3年时间才搞好。现在里苏山、外苏山200多户人家全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群众非常满意。
饮用水问题解决了,排流出来的污水还得处理。他们花了80多万元钱建了污水池和排污管网,使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做到“雨污分流”。
美丽乡村自然少不了绿化。村里发动群众种树,让房前屋后和村头路边都绿起来;建起卫生设施,美化村容;修了七八百米长的机耕道便于村民劳作;在村里建设老人幸福院;为便于观光,还修了登山步道和凉亭……
苏山村青龙岗上的茶园
老赖说,现在计划中的事情还有一项没完成,就是路灯,已经设计好了,要花40多万元,今年要把这件事完成,让全村的路灯都亮起来。“好啊,这样,乡村不仅白天美,夜晚也美起来了!”我们打从心底里为这位善于谋划的山村当家人点赞!
靠奋斗 过上幸福生活
村子转了一圈后,老赖请我们到他家里看看。老赖的家是一座三层楼房,楼下客厅装着空调,摆着茶具。老赖说,这几年日子好过了,主要是承包的那片柑桔园开始收成了,年可采芦柑10万斤,收入30多万元。他手指窗外说:“那片果园就在马鞍山下,带你们去看看。”于是,我们来到那片与邻村交界的果园里。这片地原来是一片深水烂泥梯田,作物长不好。老赖承包后就挖深沟、修排水渠、平整地面,花了好大劲把它改造出来。现在这片30多亩高低错落的果园全种上芦柑。树荫下散养的鸡、鸭、鹅,有的在觅食,有的在嬉戏,有的在歇息。老赖说,他们吃的全是自家产的鸡、鸭、蛋,绿色食品吃惯了,外面买的就觉得没味。我打趣地说:“这里何止是果园,简直就是六畜兴旺的家庭农场!”
离开果园时,夕阳正向大地散射着金辉。沐浴在夕阳里的老赖那黝黑面庞也闪闪发光。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见太阳、经风雨,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出财富。老赖的致富路是如此,苏山村脱贫奔小康的路何尝不是这样!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高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