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三明市以实施“阳光1+1 牵手老区村”项目为抓手,广泛动员引导社会组织主动与老区村精准对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产业信息汇集、行业资源聚集、专业人才密集等优势,以项目推进社会组织与老区村开展深度合作,引导社会组织从帮助老区村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入手,促进社会帮扶资源进一步向老区村汇聚,实现社会组织和老区村共同发展。
抓好动员,提高认识
三明市下发《三明市“阳光1+1牵手老区村”行动方案(试点)》,争取省级资金200万元,率先在全省启动“阳光1+1牵手老区村”试点行动。2020年3月初,三明市召开市级社会组织帮扶座谈会,邀请30个市级社会组织,按照“已参与帮扶、有打算参与帮扶、有实力参与帮扶、自身不具备帮扶条件但有发动能力”4个层次分类,鼓励社会组织围绕老区村村情特色、产业优势、帮扶需求等,主动与宁化、建宁、大田、尤溪4个县40个老区试点村精准对接,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推动社会组织帮扶资源配置精准化和使用专业化。同时,试点县也相继发出倡议书,召开试点行动动员会,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在现场进一步了解老区村需求,面对面与老区村进行项目洽谈,实现有效对接,增强社会组织参与试点行动的实效。社会组织达成共识,认为参与“阳光1+1牵手老区村”行动,既是社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又是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体现,更是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舞台和现实途径。社会组织将参与“阳光1+1牵手老区村”行动作为今年的重大事项,提交理事会讨论,在组织动员资源、选定帮扶项目、组建帮扶项目小组、安排帮扶活动计划等方面形成决议。
福建省社会组织到大田县开展“寒冬慰问送温暖”活动
定向发力,精准对接
围绕老区村红色文化、乡村治理、助老护幼、物流电商、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森林康养、工贸聚集八类需求,三明市梳理细化社会组织帮助老区村谋划发展思路、传授生产技术、运作品牌创建、争取政策项目、完善社会治理、推进助老护幼6项帮扶项目清单,供社会组织“认领”。福建省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发展基金会、福建海峡环境生态科学研究院、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5个省级社会组织,三明市扶贫开发协会、三明市旅游协会、三明市浙江(温州)商会、三明市物流行业协会、三明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21个市级社会组织,宁化县电子商务协会、尤溪县青年企业家协会、建宁县慈善总会、大田县泽惠养老服务中心等104个县级社会组织,立足自身,发挥优势,主动与老区村对接,130个老区村全部与社会组织完成对接工作。同时,结对帮扶工作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确脱贫”战略,抓好项目需求、对接、评估三个环节,坚持把“靶向帮扶”工作理念贯穿全程,着力提高老区村生产经营能力,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到点上,帮到根上。
发挥优势,突出重点
三明市注重引导社会组织重点帮扶老区村改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提升与小农户配套的生产性基础设施,着力开展修建或完善生产便道、小型灌溉设施等项目,增强农民家庭的生计保障能力。对标三明市“四篇文章”发展思路,将社会组织帮扶老区村工作深度融入本地发展大局。借助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电商类社会组织行业优势和影响力,结合老区村的客观条件、发展意愿,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种养殖业、加工业及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建设,引导具备条件的协会商会会员在老区村建立产业发展基地,助力推进老区村产业转型升级。利用社会组织会员广泛的优势,通过采购、代销、委托加工、农企直通车等形式,帮助老区村对接外部市场,促进“山货出山”,带动农户增收。
合作共赢,务求实效
在纵向上,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模式,发挥省级社会组织在内部治理、项目运作、会员服务、行业管理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市、县两级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在横向上,各级社会组织通过帮扶老区村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搭建产销平台等合作形式,在推动老区村村财增收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社会组织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实现老区村和社会组织双赢,达到“1+1>2”的效果。建立社会组织与老区村结对帮扶长效机制和工作台账,准确记录结对帮扶活动内容、活动项目、受益人数等信息,并及时在媒体公布。落实效果评估机制,对于完成效果达到预期或超出预期的社会组织,将在民政部门组织的评先评优中获得加分,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时获得优先资格。对结对帮扶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帮扶精准度,确保结对帮扶取得实效。
下一步,三明市将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支持社会组织参与“阳光1+1 牵手老区村”的浓厚氛围,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形成“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钱没力的出个好主意”的工作氛围。
(三明市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