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4月省民政厅召开“阳光1+1”社会组织与老区村对接座谈会之后,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迅速行动,主动了解省内具有帮扶需求的老区村情况,最终与邵武市水北镇龙斗村、三明市宁化县淮土镇团结村2个老区村确立结对帮扶关系,并于5月参加了福建省民政厅、省扶贫办联合举办的“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行动视频签约仪式。同时,在“阳光1+1”的基础上拓展创新,发挥自身专业平台和资源优势,邀请行业伙伴加盟,将牵手计划延伸至“2+1+2”的升级模式,即投入27.5万元,为上述2个结对帮扶村链接了两家专业社工机构——邵武市春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三明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分别开展龙斗村产业帮扶和团结村困境儿童帮扶项目。
这两个项目都是以三社联动机制为基础,联动乡村、政府部门、经济合作社、企业、学校等多方,实行“社工+志愿者”的服务模式,或依托产业扶贫帮助培育当地特色产业、释放市场潜力、提高当地贫困人口收入,推动实现村民持续增收;或依托教育扶贫提升乡村困境儿童生活品质,宣传弘扬红色文化,引导孩子们向上向善,带动家长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建立良好的民风秩序。
务实理性,因村施策,倡导赋能式帮扶
两个村分别位于南平市与三明市,村情村貌大不相同。
革命老区邵武市水北镇龙斗村,林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2亩,形成了以“林业、粮食、果业、蔬菜、烟叶”为主的产业格局。村里盛产品质优良的杨梅3000余亩、富含硒的萝卜600余万斤,但由于缺乏先进的生产营销技术和品牌宣传意识,农业生产仍停留在原始阶段,普遍存在粗放式经营、摆摊式销售、吆喝式宣传、低价式竞争等问题,导致优质农产品销路不畅,收益微薄,严重影响当地农户脱贫增收。
宁化县淮土镇团结村是红军长征出发地的前哨站,地处宁化县西部,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为生,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孩子,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在现代乡村大踏步发展的进程中,困境儿童遇到的各类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乡村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
“贴心化”裁衣,高效推进产业帮扶
在实地调研龙斗村的同时,兴证慈善留意到一家“著名”的草根机构——邵武市春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该中心从2018年起就服务于龙斗村,在当地积累了较深厚的工作基础。但今年初,受疫情影响,春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遇到了筹款瓶颈,甚至一度难以维持正常工作。
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与机构负责人取得联系,双方迅速确立了合作关系,共同重新梳理和分析了龙斗村帮扶工作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明确了“基金会出资扶持机构、机构出力带动老区村”的模式,由基金会投入15万元设立龙斗村产业帮扶项目,支持春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立足“授人以渔”的理念,在往年帮扶工作基础上进行调整,打造产业帮扶2.0版本。
通过引入新概念、新技术、新形式,逐步影响村民的传统生产经营理念,打破产销思路局限性,寻求破解名产优品“增产不增收”困境的方法,主要做法有:对接省农科院专家,建立指导渠道,破解技术难题;启用龙斗杨梅集体商标,树立品牌意识,规范销售市场;组织农户外出参观学习,引进先进经验,寻求合作机遇;开设抖音直播培训班,引入电商销售模式,帮助农户创收;培育当地经济协作组织,倡导村民“自治”,推动建立长效机制。
“量身化”定做,柔性激发内生动力
针对团结村老人儿童多、生活单调、心理健康及安全知识普及不足等特点,基金会筛选了三明市几家较专业的社工机构,决定出资12.5万元,向常年开展困境儿童帮扶的三明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购买社工服务,设立团结村困境儿童帮扶项目,为村里的困境儿童群体“量身定做”学业、生活、心理、社交、安全、品德思想、素质拓展、家庭沟通教育等方面支持服务,帮助孩子们学会保护自己、肯定自己、帮助他人。
项目采用专业化社工服务项目运作,精心设计了“22347”工作模式,即:2个服务团队(社工+志愿者)、2种帮扶方式(物质+精神)、3种工作方法(个案、小组和社区服务)、4个服务层面(儿童、家庭、学校、社区)、7个服务目标(改善硬件设施、宣传志愿服务、增进亲子交流、提升服务效果、加强安全教育、倡导红色教育、提升困境儿童生活学习品质)。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20位困境儿童的入户建档,并在村里举办了项目启动仪式和兴证——“闪闪红星”2020团结村留守儿童红色夏令营,举办了一次家长课堂。
此外,项目还鼓励孩子们组成小小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环保、陪伴孤寡独居老人等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激励他们肯定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进一步带动家长、村民都参与到志愿服务、乡村振兴队伍里来。
项目开展以来,龙斗村民年均收入由14000余元增加到19000余元,人们思路越来越活了,愿意接受新的产销理念,尝试新技术、新方法,获得感、幸福感也增强了。团结村的社工服务开展得较晚,但已经和村民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下一阶段工作打下了基础。
(福建省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供稿)